你看他像不像一个台上唱戏的老将军,身上插满了flag。
立flag的字面意思是插旗,引申意为设立一个目标。
这种说法最初来自于日本的电子游戏,设立目标为立flag,目标完成则flag倒下。
真正大火则源于影视作品,观众们发现,如果片中的某个角色说“打完这场仗就回家结婚”“等我回来”诸如此类的话,那么TA大概率是回不来了……
这本是编剧通过制造反转勾起观众的遗憾惋惜之情的手法,久而久之,当观众都熟悉这种套路之后,看到这类有积极愿景的台词反而容易产生一种接下来就要发生不好的事了的预感…
“唉,说出这种话,看来是要…”
调侃式的把这种事前立好目标,结果起到反向作用的行为称作立flag。
奇妙的是,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也发现了这种现象。
年初信心满满定下的读书目标,到了年底还没看完零头,朋友圈了不瘦十斤不换头像的朋友,不知道什么时候默默换了头像,减肥却还遥遥无期……
但我们依然坚持在新年开始,新的一个月开始,新的一周开始,甚至新的一天开始一类的,一切看起来可以“刷新”的日子里,乐此不疲的立下新的flag,痛并快乐着。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01 愚蠢的大脑
说起来,“大脑聪明”这件事,本来就是大脑自己想出来的。
立flag能让人快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其实很容易被欺骗,制定好一个计划,带给大脑的除了完成计划这件事本身带来的快乐,还有计划里的事已经被完成的双倍快乐。
想总是比做容易得多。我希望背5000个新的单词,计划从明天开始,每天背50个,100天就可以背完,这时大脑的感受很可能是“太棒了!这5000个单词被我解决了!我可以去玩啦!”,尽管事实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单词进入脑子里。
那些豪壮的梦想和蓬勃的野心,在计划完成的一刻得到了一种神奇的虚拟满足,一直到行动真正开始的那一天,现实中的困难才会接踵而至。
02 人人都爱存在感
作为一种社会属性的群居动物,获得集体的重视和保护是生存的关键,因而对存在感的追求从千万年前就刻在了我们先祖的DNA中。很多时候,立flag对于我们来说是获得存在感的一个途径。
2020年的小目标:先赚他一个亿。
比起真正的接受监督,在朋友圈发布新年计划更重要的意义或许正在于通过展示目标,尝试构建出一种自己期待被别人看到的形象,以此在人群中引起关注。
03 逃避可耻但有用
有时候将自己的目标戏称为立flag,也可能是我们为自己留下的一条后路。定下目标的雄心是真,分享出来总也有些激励自己的意思,可要是完不成该怎么办?如果这是一个flag那就说得过去了,毕竟,flag本来就是起反向作用的不是?
用自嘲的方式消解掉一些预想中可能由于自己无法达到期待而产生出的尴尬,尽管可能根本没人注意到(误),但压力和焦虑都得到了缓解,整个人都轻松多了呢。
当然,还有一个最简单的原因:我们并不满足于现在的自己。渴望变得更好,是我们不断立下每个小目标的原动力。
如果我们是希望通过公开立flag给自己带来激励,结果可能不尽如人意。
纽约大学心理学教授彼得·高尔维泽(Peter Gollwizer)有一个著名的实验,让163名被试者每个人写下自己的目标,一半的人向其他人宣布自己的目标,而另一半保持沉默。接下来他们有45分钟的时间来完成任务,期间随时可以放弃。
保持成沉默的人几乎45分钟都在努力完成目标,而说出自己目标的人平均只坚持了33分钟就放弃了。
在后来的访问中,学者发现,保持沉默的人认为自己离目标还有很远的距离所以需要不断努力,而说出目标的人,却觉得自己已经离目标很近了。
也就是说,把目标告诉别人这件事把我们本该完成任务时才能获得的满足感提前了。正如我们前文提到的,愚蠢的大脑把我们“说出的事”当作了“完成的事”,让我们更难坚持了。
如果把立flag当作失败的退路,尽管能缓解我们对未来的焦虑,却也让我们对目标变得不那么笃定了,反而会在客观上降低我们的行动力。
但换一个角度来看,无论如何坚持一件事都一定是很困难的。比起完全躺平一动不动,依然对明天充满希望,每次都能获得一点点小进步未必是一件坏事。
1.拔除flag难以被完成的心锚。树立信心自己立起的每一个flag都是用来被攻下的;
2.制定切实可操作的小目标。如果你有一个较大的目标不如把它拆分成每天,可量化,可检查的小目标。得到及时的反馈和看清自己执行任务的进度条,是我们能够不断坚持的关键;
3.守口如瓶把目标埋藏在心里也许有助于提升自己不断坚持的韧性和执行力,但如果有信心挑战最后让flag倒下的更大快乐,说出来也未尝不可。毕竟能够把自己立下flag实现的人才是朋友圈中真正的大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