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躯壳”的字形演变
(一)躯
“躯”由身和区构成。“身”的甲骨文类似一个侧立人形,中间腹部突出,强调人体躯干的本义。金文时,下部添短横,强调人体躯干之意。小篆时,字形线条化,短横变斜弧形。后来,字体再简化,最上部和斜弧形都变为“撇”,中间变为“目”,楷体版的“身”便出现了。
至于“区”,繁体为“區”,甲骨文类似“竖折”里有“品”字形,“竖折”表示曲形区域,“品”表示物品众多。整字本义为“隐藏众多物品的场所”。金文时,竖折变“匚”,上一口下两口。小篆时,三口形成的品字,位于“匚”字里面,有“區”的雏形了。后来再次演化,楷体“區”出现了。再后来,“匚”里“品”简化为“X”,楷体简体“区”就出现了。
(二)壳
“壳”字繁体字为“殼”,古体字为“㱿”,甲骨文时,“㱿”的字形分为两部分,左边类似一个人形手拿着锤子,作敲击状,右边类似“南”形乐器,整字意为敲击敲打之意。金文时,“㱿”字形变化不大,右边乐器里多了一点。小篆字体中,左右部分互换:右边上部变为“几”形,下部变为表示手部的“又”字;左边上部变为“士”形,下部变为“少一横的月”形。后来简化为楷书后,就成了“㱿”字。再后来,为了另表“敲击”之意,“㱿”又分为“敲”和“殼”字。“殼”后来再简化,就成了楷体的“壳”字了。
二、“躯壳”怎么解释?
“躯壳”,就是指有形的肉体,主要是针对无形的精神而已,又可叫“身壳”。身躯,主要指人的身体,包括从头到脚的整体结构。有时“身躯”引申为身材,指一个人的体型或体态,甚至在某些文学作品中,引申为生命本身。
三、不赀之躯、糜躯碎首,什么意思?
①“不赀之躯”,指七尺之躯,指成年男子的身躯。
②糜躯碎首,指粉身碎骨之意,意义和“捐躯摩顶”差不多。
四、“躯壳”在古诗词中的运用
松上老藤
[宋]孔武仲
古木已昂藏,长藤亦奇怪。
潜根苍藓中,矫尾青云外。
严严秋霜剥,悠悠夏景晒。
摧残复长养,锻鍊成老大。
蛇蟠筋脉壮,龙死躯壳在。
他时雷破山,大雨洒滂沛。
兹松若变化,无乃遭结襘。
附枝物所患,夺朱古为戒。
何不淬斧斤,诛锄此萧艾。
本诗作者孔武仲,字常父(甫),北宋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与兄文仲、弟平仲并称“三孔”。这是一首写松上老藤的杂诗。诗一二句开篇写昂藏的古松,引出奇怪的老藤。三四句写老藤生长环境和伸出青云的蛟尾形态。五到十句,写老藤遭遇夏炎秋霜的严苛环境,依旧筋脉粗壮,仿佛蛇和蟠龙。最后几句继续写遭遇雷雨依旧寄生在古松上,唯有拿着斧头,才能诛除。
全诗描写了古藤经历坎坷磨难后展现出顽强生命力,同时也对表达了对这种寄生之物厌恶之情,言在此而意在彼,暗字表达了对官场上某些如老藤这种毒瘤寄生之人的厌恶憎恨之意。
五、“躯壳”该怎么读?
正确读音:qū qiào
同音字:区 翘
部首:身 士
结构:左右、上下
六、结语
人之一身,躯壳和精神(灵魂)看似同在,但却难以和谐统一。有的躯壳健壮,灵魂污浊,成为“空壳”;有的躯壳萎靡,灵魂熠熠生辉;有的躯壳灵魂相得益彰,和谐完整,生命之火越烧越旺。那么怎么才能达到和谐统一呢?唯有身体力行。正所谓,身体和灵魂,总得有一个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