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多少诗人,都曾经吟赞过“囊萤”读书的故事,或运用这个典故来表达诗人的某种感情。宋登春有“学书夜囊萤”的诗句。李中《寄刘明府》中有:“三十年前共苦心,裹萤曾寄此烟岑。”伟大的诗人杜甫,在《题郑十八丈著作故居》中,也用了这个典故,他写道:,“穷巷悄然车马绝,案头干死读书茧。”还有杨弘贞、赵蓄等人,都写过《萤光照字赋》,来赞颂“囊萤”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我国晋代。当时在南平这个地方,住着一家姓车的,主人叫车胤,字武子。此人很好学,但因家里穷,白天要劳动,很少有机会读书,晚上又买不起灯油,根本没法进行学习。为此事车胤感到很苦恼,但又没有办法。一个夏夜,他坐在院子里乘凉,坐了一会感到无聊,便默默背诵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下边的记不起来了。他想来想去,还是想不出来,便暗自抱怨:要是能点上灯,再把书看上几遍,有多好!
他烦躁地走出院子,忽然看到前面草丛中点点光亮,一闪一闪的,飘来荡去,心中豁然一亮,急忙跑上去,啊,原来是小萤火虫。他随手捉了几只,那尾巴上的萤光,把手指纹都照清楚了。这时车胤象发现什么秘密一样,高兴极了。一下子捉了好几十只。回到家里,做了一个稀疏的夏布袋子,把萤火虫放在里面,挂在桌子上边。嗬,真不简单,可亮着呢!他马上打开书,在萤光的照射下,埋头认真地读起来。以后只要有黄火虫的晚上,车胤都要利用萤光,夜以继日地刻苦攻读。正是由于这样“恭勤不倦”,他很快就成了“博学多通”的学者,而且以“寒素博学,知名于世”
和“囊萤”齐名并传的还有“映雪”的故事。说的是孙康。
孙康和车胤同是晋代人,老家住在京兆(今陕西西安市西北)。孙康年轻时就热爱学习,但家里穷,主要精力要用在生产劳动上,学习只能放在业余。夏天,他起早贪黑,每天总要挤时间读书。一到冬日,昼短夜长,白天劳动,尚觉时间不够,哪里还能再挤时间学习呢?他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晚上。可是,买不起灯油,得不到照明,仍然无法读书,只有让夜晚这宝贵的时间从自己身边白白跑掉。他感到非常可惜,也感到很痛心。
一天夜里,他老惦念着读书的事,辗转反侧,不能入睡。这时,从窗缝里透进一线光亮。他以为天快亮了,准备先读会儿书,再去劳动。他翻身下床,打开窗户一看,嗬,好一片茫茫大雪,象翠白玉一样,把山川原野、林木房舍装点成银色世界,大自然的一切都映衬得亮晃晃的。他顾不得欣赏这美丽的雪景,突然心里一动,这雪光不也可以照着读书吗?顿时,睡意和疲倦已无影无踪了。他马上拿出书本,搬张凳子,坐在屋外的雪地上,映着雪光,认认真真地读起来。
深冬的雪夜寒风刺骨。孙康并没有被严寒吓倒。他坐在雪地里队真苦读。不一会,手指冻僵了,翻书都很困难,他便把手放在嘴边,用嘴哈口热气,又继续读下去。由于读书精力高度集中,他丝毫没有睡意,也完全忘记了寒冷,忘记了疲劳,一直坚持读到深夜,才回屋里休息。此后,孙康一直坚持在严冬的雪夜“映雪读书”。由于孙康能这样勤奋苦读,坚持不懈,终于学以成名。
孙康为人很正直,后来还当过一段时间御史大夫。他勤奋学习的事迹,千百年来,都为人们所传颂。他的刻苦学习精神,在今天,仍值得我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