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名:搅团
犹记得儿时,母亲为做一次搅团所下的功夫。
第一步:“飞醋”,西安老家人是不吃生醋的,因为生醋不香,“飞醋”就是把醋在锅里加上少许油煮沸。
第二步:“油泼辣子”这就不多做解释了,第三步炒“串菜”,也就是韭菜葱炒熟,我们把这类味道突出的配菜叫“串菜”。
第三步:煮“浆水菜”,大多是用芹菜或者某种野菜腌制的,味道偏酸,如果上火的话喝“生浆水”效果比吃药好很多。
第四步:打搅团,之所以用“打”,是因为做搅团的时候用老家的大铁锅,水烧沸后,需要一个人撒玉米面,一个人用赶杖不停的在锅里顺时针搅动,随着玉米面逐渐下锅躲起来,搅团就会越来越粘稠,然后就需要很大力气搅动,同时会发出很大的响声,直到搅团能够附着在赶杖上缓慢流下的时候就不用下面粉了,再闷个5分钟左右就好了。
第六步:盛搅团需要先准备一碗凉白开,然后用大勺子沾了凉白开再去盛,最后浇上“浆水菜”,放上“串菜”的油泼辣子。
一碗好吃的搅团,是母亲与姐姐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她们发梢汗水和脸上笑容的成果,是对我们一家人的爱。
第二名:biangbiang面
这种面条不是你在餐馆吃的扯面,外地朋友估计很难吃到正宗的biangbiang面,在西安环山路上的农家乐提前给老板打招呼有可能会吃到。
biangbiang面需要和面醒面,讲究“面光手光盆光”,主家面和的好不好看着三点就能看个大概,因为真的需要功底。
面和好,上大案用赶杖赶制,赶制好再用手扯,在案上摔。关中汉子喜欢吃厚的,我小时候喜欢吃筷子厚的,母亲和姐姐喜欢吃薄的。biangbiang面配上油泼辣子、醋、臊子肉、串菜,一个字“美”。
第三名:镜糕又叫“甑糕”
我还是喜欢叫镜糕,因为我们老家就是这也叫的。镜糕做起来很麻烦,所以基本上都会买来吃的,一年在家偶尔会做那么一次,所以就不班门弄斧了,大致介绍一下。首先水发糯米、四季豆、大枣,发好后上蒸屉一层米一层大枣四季豆,对了糯米需要拌糖。需要蒸一个小时左右吧,反正直到把大枣和四季豆蒸烂就好了,小时候上学最喜欢的就是拿它当早餐了。
第四名:肉丸胡辣汤
肉丸胡辣汤是我在西安工作后喜欢上的早班,当然有时候也当午餐或者晚餐吃,最好吃的我印象中是在“八仙庵”附近有一家,朋友带我去过两次,不过多年也没去了,如果有朋友知道告诉我一声。对了,吃肉丸胡辣汤记得点一个干饼和一个冰峰。
第五名:葫芦头泡馍
西安泡馍算是“文武双全”,文的就是这个葫芦头泡馍,武的是羊肉泡馍。有谁知道为什么是一文一武?知道的评论区留言!
葫芦头泡馍用的是猪肥肠,最主要的是里面的大料药材汤,一年四季各有不同,如果你在一个葫芦头泡馍馆一年四季吃到的是一个味道,那么恭喜你,这家是野路子。因为葫芦头泡馍讲究适季调配,春温、夏凉、秋补、冬暖,如果你在葫芦头中吃不出四季的味道,你就别去他们家了。另外,过去的老师傅有一个飞碗的绝技,就是把在冒馍的时候把碗在锅沿上扔出去,让碗在锅沿上转一圈,现在基本看不到了,如果去西安“春发生”,那里的老师傅有可能还保留着这样的技艺。
第六名:羊肉泡馍
我们西安人管羊肉泡馍简称“羊肉泡”,这个泡馍胃不好的人,记得给老板招呼一下,煮软一点。羊肉泡和葫芦头在工艺上最不同在于羊肉泡是煮而葫芦头是“冒”。另外,外地,特别是南方的朋友到西安吃泡馍,如果一家三口,你们要一份两个馍馍的量基本就够了,煮好了三个人分。本地人因为习惯了,一个人就可以吃两到三个馍馍的量。
第七名:水盆羊肉
羊肉性温,有温补的作用,北方天寒,所以北方人对肉特别是牛羊肉有特别的钟爱,水盆羊肉主要是喝汤,这个汤要清、香,略微泛黄,奶白色的不行,这个汤要小火慢炖才能出来,你要是吃到谁家的水盆羊肉汤是奶白色的就说明这家做的不咋滴。当然,在山西喝羊汤,就一定要奶白色的。
第八名:西安传统腊汁肉夹馍
大家记住了,我说的是传统腊汁肉夹馍,不是“潼关肉夹馍”也不是“腊牛肉夹馍”更不是“陕北肉夹馍”!腊汁肉夹馍讲究肉烂浓香,饼子一定是烤饼,饼要皮干脆,内部松软,这样夹肉的话,内部能充分吸收腊汁肉的汤汁,外部能包裹住不让汤汁撒出来,你看一个肉夹馍店做的好不好就从他给馍馍开口就能看出来。好的师傅,开口一定是适度,刚好能把肉夹进入为宜。最后大家一定记住,让师傅夹完肉要灌点肉汤,那才叫一个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