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话放在现在,你认同吗为什么
1、世界上的两种人
这个世界上的人分为两种,一种是富人,另一种则是穷人。有的人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他们的一生可以衣食无忧,还可以腾出时间和精力去完成更多的理想和追求。而有的人伴随着鸡毛狗血一起生长,光是为了活着就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
同人不同命,作为天生的穷人家的孩子,我们的出身由不得我们做选择,我们只能在命运赐予我们的现有条件下争取有所突破和改变,甚至实现人生逆袭,转换自己的身份,不再被打上穷人的烙印。这一切皆有可能,但是我们所要付出的努力和经受的煎熬考验肯定是要远远超出常人。
2、读书的现实意义
一个人成功的途径有无数种,成功的方法手段以及机遇都不一而足。跟富人相比,穷人在许多方面都不具有先天优势。没有富人的方法渠道,没有富人的机遇优势,我们只能咬紧牙关自己拼和闯。关键是怎么去拼怎么去闯,没有目标没有规划地瞎闯,最后也只是精疲力尽却没有收获。
无论是古代社会还是现代社会,穷人要想改变命运,最基本最有用的方法就是读书。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是老祖宗总结下来的经验。读书可以增长见闻,读书可以增长智慧,读书可以提高修养。但这都是拔高后的评价,实打实地说,读书可以改变人生境遇,让人不再挨冻受饿,还能光耀门楣,惠及子孙。
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吃穿用度全在书中,敢问谁还不爱读书?只是,一般人家还是读不上书。像汉代的匡衡因为家中贫穷,酷爱读书的他不得不做工换书,夜晚只得凿壁偷光。晋朝的车胤和孙康因家贫点不起油灯,读书只能囊萤映雪,冰天雪地里也要苦读。明代的宋濂虽嗜学,无奈家贫,不得不假于藏书之家,手自抄录,计日以还……。
3、逃避读书就是逃避责任
古人读书条件十分艰苦,所以他们都十分珍惜读书机会。而反观我们现在的社会,国家在不断地为我们创设良好的读书条件,实行免学费、免住宿费、发放各种奖助学金、号召全社会为教育事业共同发力。国家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共同关心,使我们的教育越来越普遍化和平民化,让众多寒门学子能够拥有同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
读书的条件好了,门槛低了,本来对于穷人来说是天大的好事。可是,现实恰恰相反,国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许多农村学生却连初中都没有读完,直接走上社会了。十四五岁的年纪,头发染得五颜六色,身上大片小片的刺青纹身,沉溺烟酒玩乐,不务正业。还有的小小年纪就准备辍学去打工,更有一些早早就回家结婚。
经过了解发现,大多数的人之所以不能坚持读书,最大的原因就是受不了读书的苦,但他们自己说的是因为学不进去,这其实只是一种低级的诡辩。我不太认同“用学不进去”这种说法,这只是他们敷衍的借口。并未真正地投入到学习当中,一问三不知,不曾为学习吃过苦,轻易地就说学不进去,这种人在一定程度上对家庭是极不负责任的。
4、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成功找方法
大多数人学不进去,并不是智力上有问题,而是心里面根本就不想吃学习的苦。孙敬学不进去,一看书就昏昏欲睡,可是人家没有找那么多借口,而是积极寻找解决方法。“头悬梁”这种求学精神有几个人受得了?同样的,看书犯困的苏秦也发明了一个“锥刺股”,看看人家对自己有多狠,他们的成功并非偶然。
你不吃读书的苦,将来就要吃生活的苦。那些你不曾翻开的书,总会有人去翻,你拖到明天做的事,总有人今天就能做完,有知识不一定改变命运,但没知识一定改变不了命运。为什么一定要奋发努力,就是为了在不确定的未来,我们能有选择的权利,不努力读书,机会在你眼前,你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溜走,不要假装努力,结果不会陪你演戏。亡羊补牢,为时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