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昌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武夷山西麓,建县于南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因“道通闽广,郡属建昌”而得名。广昌县位于江西省东部边境,南起北纬26°34’;北自北纬26°59’,东迄东经116°34’,西抵东经116°6’,是抚河的发源地。东邻福建省建宁和宁化,西连宁都,南接石城,北毗南丰。
历史沿革
春秋广昌属越、吴。战国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属越;楚灭越后属楚。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分全国为36郡,属九江郡。汉西汉初年,属豫章郡。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分豫章郡南部置南城县。广昌在其中。兴平中(公元194~195年),析豫章郡东部置临川郡,辖临汝、南城两县。广昌仍属南城县。三国属东吴。太平二年(公元257年)析南城县南部,分置南丰县。广昌属南丰县。历两晋、南北朝而未变。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临川郡为抚州,裁南丰并入南城县,隶属抚州,广昌亦在其属。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复置南丰县,从抚州属江南道,广昌为南丰所属。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废南丰并入南城县,广昌改属南城。开元八年(公元720年),再置南丰县,隶属抚州,广昌仍属南丰。五代,广昌仍属南丰。
北宋时期,广昌从南丰县隶属建昌军(后晋天福二年南城置建武军,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改为建昌军)。
南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春,江西安抚使李纲,转运使逢汝霖、徐霖合奏,以南丰人户伙繁,疆界阔远,难于抚宇,请以南丰析置一县,帝准其奏,李等乃于是年农历三月二十五日,析南丰县南境揭坊耆之天授、兴城、南丰三乡另行建县,以其道通闽广,郡属建昌,故名广昌。从此,广昌有了县的建制。因宋代县令王珪于城西之龙岗山建有平西台,故称平西;旴水源出境南之血木岭,亦别称盱源;又因盛产通心白莲,所以素有莲乡之称。
元代,广昌属江西行省建昌路。
明清,皆属建昌府。
中华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废府存县,划全省为四道,广昌属豫章道。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取消道制,广昌直隶于省。
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广昌是中央苏区的全红县。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多次在广昌从事过革命斗争活动。
1930年1月,毛泽东同志还在广昌路上写下了:“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的光辉诗词。
1931年1月,广昌县革命委员会成立,设城市、甘竹、头陂、尖峰、青桐、赤水、长桥、大株等八个区五十一个乡。
1932年2月,广昌、南丰两县合并为南广县,除辖广昌全境外,另划入南丰县的傅坊、长陂、白舍三个区。
1933年4月,南广两县分开复置广昌县,管辖范围除干善区划属南丰外,其余不变。
1933年8月,为粉碎国民党的第五次“围剿”,根据苏区中央关于缩小政区的决定,析广昌南部置赤水县,辖区为原属广昌县的赤水、大株、尖峰、杨溪、中寺和石城县的木兰、高田、驿前,以及宁都县的马头等九个区。广昌县则辖城市、巴口、头陂、新安、甘竹、长桥、水南、千善、青桐(后改为尧山)等十个区。
1934年6月,广昌、赤水两县重新合并为广赤县,直至1934年10月红军主力北上。
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冬,国民党进占后,复称广昌县,下设九个区,隶属江西省第十一行政区管辖。民国二十四年四月至三十八年(公元1935至1949年)九月,改属江西省第八行政区。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430团进驻广昌县城,广昌宣告解放,由宁都专区管辖。1952年宁都专区撤消并入赣州专区,广昌划归抚州专区。1954年7月又改属赣南行政区。1964年赣南行政区易名赣州专区,1970年又易名为赣州地区,广昌均属之。1983年8月,广昌再次划回抚州地区以至于今。
行政区划
1949年9月27日,广昌县全境解放。10月设4个区,辖3个镇,17个乡。
城关区辖城关镇、麟角乡、甘竹乡、顺化乡、芰田乡。
长桥区辖长桥乡、尖峰乡、观前乡、千善乡、水南乡。
白水区辖白水镇、大株乡、杨溪乡、驿前乡、贯桥乡、留田乡。
头陂区辖头陂镇、贤乐乡、下湖乡、新安乡。
1950年10月,缩小区、乡(镇)规模,设6区,辖72乡。1951年11月增设甘竹、大株2区,全县共8区、2镇、68乡、326行政村。1953年设8个区、102乡(镇)。
1953年广昌区划
第一区区署驻城关,辖城关镇、芰田、长嵊、青寿、文会、新安、小港、焦坑、大塘、青桐、白田、顺化、留华、潘田13乡。
第二区区署驻甘竹,辖甘竹、东源、大嵊、朝华、答田、株溪、图石、鹅龙、罗家、坪上、龙溪11乡。
第三区区署驻长桥,辖千善、村头、长桥、株市、大际、盖竹、中堡、上凡、高洲9乡。
第四区区署驻尖峰,辖尖峰、东山、东坪、包坊、劳田、新建、营前、上湖、小坑、观前、营上11乡。
第五区区署驻塘坊,辖陈坊、杨溪、张坊、小株、塘坊、熊坊、塘角、新民、横山、大株、淇田、东坑12乡。
第六区区署驻驿前,辖田西、驿前、河东、坪背、南方、姚西、贯桥、西水、青庄、中寺、同意、江背12乡。
第七区区署驻赤水,辖赤水镇、石梁、清潭、回辛、枫岭、大禾、际下、沈坊、杨坊、下坪、留田、章甫11乡。
第八区区署驻头陂,辖头陂、双西、贤乐、西港、东港、边界、罗田、建设、地、龙港、新立、赖坊、解放、龙虎、下湖、大际16乡。
1956年8月,缩区并乡,存3区、2镇、28乡。1957年增头陂、驿前、大株、尖峰4区,撤城关区,共分6区和县直属2镇5乡共30乡镇。
1958年8月,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人民公社政社全一,既是农村基层政权机构,又是生产组织形式。初设20个公社、1镇、1个垦殖场,同年12月调整为12个公社、1镇、1个垦殖场,辖149个生产大队,1060个生产队。
赤水公社辖古源、沈坊、留田、枫岭、天嘴、章甫、回辛、上坪、石梁、杨坊、大禾、清潭、姚家坊、杨溪、下模、东源、东坑、塘角18个大队。
驿前公社辖驿前、船坳、田西、河东、坪背、横路、姚西、小坑、尖石、新坊、南坊11个大队。
贯桥公社辖江背、贯桥、中寺、西港、下坪、招禾、麻坑、庄下、苦竹9个大队。
塘坊公社辖村里、新淇、新民、横山、大株、官庄、视坑、张坊、淇田、熊坊、田腰、塘坊、池源、李庄、小株15个大队。
头陂公社辖胜利(头陂)、龙虎、和平(茅坪)、锡坊、山下、塘下、金坑、塘背、龙港、汉岗、罗田、西港、羡地、上西、下西、边界、前山、柯树18个大队。
新安公社辖立新、赖坊、下湖、下坪、青寿、店埠、捞港、小港、曙光(新安)、和平(彭田)、杨家源11个大队。
尖峰公社辖黄坊、上坑、小坑、沙背、劳田、观前、开城、东山、源头、新建、东坪、东营、南坑、营前、包坊、下湖、上湖、双淇(横塘背)18个大队。
水南公社辖水南、官溪、张坊、陈庄、大庄下5个大队。
长桥公社辖长桥、中堡、上凡、株市、徐坊5个大队。
甘竹公社辖下兰、桥头、清水、长嵊、青桐、联合(甘竹)、罗家、胜利(鹅龙)、赤淇、图石、徐陂、东源、洙淇、龙淇、大嵊、三元(砖头岭)、坪上、朝华、答田、长生、樟树21个大队。
高洲公社辖千善、盖竹、上堡、高洲+大际、双港、村头7个大队。
大塘公社辖北门、石塘、留华、大塘、文会、火星(顺化)、前进(新陂)、胜利(白田)8个大队。
翠雷山垦殖场辖古竹、尧山、大陵3个大队。
城关镇辖建设、胜利街、揭家堡3个居民委员会。
1961年11月,调整部分公社规模,公社增至21个,所增公社为中寺、杨溪、大株、柯树、东港、营前、千善、芰田、尧山。大队增至202个,生产队1445个。镇、场不变。
1962年上半年设赤水、头陂、尖峰、甘竹4区,分辖19个公社。县直辖城关、古竹两镇及大塘公社。下半年,调整为17个公社、1镇、1场。
“文大”期间,全县政区变动3次。1968年为8个公社、1个垦殖场。1969年为9个公社,并恢复城关镇。1972年增为14个公社、1个镇、1个垦殖场。
1982年仍设14个公社、1个镇、1个场,但公社所辖大队各有增减。1983年,城关镇更名为旴江镇,城郊公社易名为沿江公社。
1984年,全县农村体制改革,恢复乡、村的建置。公社更名为乡(镇),大队为村民委员会,生产队为村民小组。原塘坊公社析为塘坊,大株两乡。
1986年沿江乡并入旴江镇。
1990年全县行政区划为6镇10乡。
2001年10月22日,撤销苦竹镇、新安乡,划归旴江镇管辖;撤销高虎脑乡,划归驿前镇管辖;撤销大株乡,划归塘坊乡管辖;撤销柯树乡,划归头陂镇管辖。
2016年2月15日,撤销广昌县塘坊乡,设立广昌县塘坊镇。
2020年广昌县下辖6个镇、5个乡(含翠雷山垦殖场和省级工业园广昌县工业园区):旴江镇、头陂镇、赤水镇、驿前镇、甘竹镇、塘坊镇、千善乡、水南圩乡、长桥乡、杨溪乡、尖峰乡。
2022年全县总面积1612平方公里,下辖6镇5乡1个垦殖场和1个省级工业园,129个行政村、12个居民委员会,1374个村小组,总人口25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