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在新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某某老人,购买银行理财亏本”等银行存款和理财事件,以为理财风险高,就把资金转向购买结构性存款产品。殊不知,结构性存款其实也是蕴藏着诸多风险。而且一般情况下银行员工是不会主动透露给储户的。
什么是结构性存款?很多人对该类产品的定义仍然模糊不清。
严格来讲,结构性存款就是指“投资者将合法持有的人民币或外币资金存放在银行,由银行通过在普通存款的基础上嵌入金融衍生工具(包括但不限于远期、掉期、期权或期货等),将投资者收益与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商品价格、信用、指数及其他金融类或非金融类标的物挂钩的具有一定风险的金融产品。”
简单地说,结构性存款就是银行为了让储户拿到更高收益,而创新的一种做法。但是,在市场运行中,结构性存款虽然表明了利率区间,仍然有可能“击穿”利率下限。
举个例子,每家银行的结构性存款说明上面,都会标明最高利率、最低利率(如下图),这是某家全国股份制银行的1年期结构性存款平均收益率。可以发现,最高的时候达到了4.56%左右,最低的时候3.7%左右,而且到期收益率往往不及预期收益率。
另外,据融360研究院数据显示,全国银行7月份到期的结构性存款共2028只,其中人民币结构性存款1979只,平均到期收益率为3.38%,环比上涨10BP,同比下跌19BP。可以看出,结构性的收益率正在走下坡路。
上面说到,结构性存款的收益率是和衍生产品的收益率直接挂钩的,比如某结构性存款与黄金市场相关,那么如果在存续期间,黄金价格持续下滑,结构性存款的收益率往往就很难达到预期。
此外,结构性存款还有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政策风险、市场风险、提前终止风险;比如由于投资者选择结构性存款而放弃了提前支取的权利,利率一旦上升,投资者原有的高收益就会缩水。
在各大银行中,由于理财飞单等问题被监管处罚的案例不胜枚举,所以员工操作风险也不得不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要防止银行员工不充分告知我们储户产品的风险系数。
2、要防止银行员工通过代理保管储户银行卡、U盾等介质而发生资金丢失风险。
3、要防止银行员工出售假冒的结构性存款产品,或者调包出售与自身风险承受度不符合的存款产品。
总之,结构性存款并非没有风险,如同银行理财一样,也是要在充分考虑自身风险接受度的情况下再去购买。
据了解,根据央行数据,截至2021年6月末,中资全国性银行结构性存款余额为6.04万亿元,环比下降4.89%,同比下降44.21%,创下2017年6月以来的新低水平。大家平时都会去买结构性存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