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是秋天的一大特色,相比于秋树、秋雨、秋云来说,它存在的更为广泛,所有的这些都属于秋声。但因其特殊的性质,秋声比较难以引起人们的关注。
欧阳文忠在其《秋声赋》这样描绘秋声:
“‘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说它,起初听起来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又像黑夜中怒涛奔涌的江河;又像骤雨拍打在金铁之上的声音;还像衔枚疾走,夜袭敌军发出的兵马碰撞的声音。
欧阳公对秋声的描绘,可谓是逼真生动了。在他笔下,秋声来的激烈,来的震撼,来的惊人心魄!
不过嘛!欧阳公写下的是“大秋声”。
我接下来要说的是细化后的秋声。
秋天,最容易听到的就是叶落之声,而在诗词中,对落叶描绘的也是最多,最全面的。
秋叶簌簌,其音急促,其声哗哗然,最易引起人们情感上的触动。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欧阳修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杜甫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湘夫人》屈原
平沙远水如江色,落叶疏离林似雨声。
——《郊行二首柬张遂逸亲家》李明东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夜书所见》叶绍翁
朔风吹乔林,落叶声萧条。
——《送吕佥事升堂》李时勉
可以看出,落叶声总是带有一份悲凉的色彩,这色彩正是由诗人赋予的,而这恰来自于诗人内心中悲悯的情绪,体现的是诗人对外界的一种敏感,是对外物的一种关情。
秋天有时被称作“清秋”,其中很重的一个原因是,秋天经历了秋雨的洗礼,淋过雨的秋天会显得更加肃静,更加出尘。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滴沥来无尽,秋声杂水声。
——《滴滴雨》谢伋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声声慢》李清照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踏莎行·碧海无波》晏殊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八声甘州》柳永
秋雨有时沥沥的下着,有时也会畅快的倾泻。无论哪一种方式,我们一听就知道这是秋雨,仿佛我们跟秋雨有一种特殊的联系,无须过多的动作,我们就会沉浸期中。
大雁秋日南飞,此时又天空开阔,我们常常能看到雁群从头顶上空掠过,不时还会传来阵阵雁叫。引得自己心中不由得产生秋兴。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月夜忆舍弟》杜甫
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江上》王士桢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滕王阁序》王勃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秋风引》刘禹锡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忆秦娥·娄山关》毛泽东
雁的声音悠远独特,常常能引发我们的共情,甚至有时我们会将产生一种雁的感觉,心绪复杂难言。
大多数的昆虫是度不过秋天的,《庄子》中有“夏虫不可语冰”,夏虫在秋天时常常叫声凄切,似乎在悲叹自己的生命快要到了尽头。这种声音很容易被诗人捕捉,并生动描绘下来。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雨霖铃》柳永
暗虫唧唧夜绵绵,况是秋阴欲雨天。
——《闻虫》白居易
秋声连蟋蟀,月色淡芙蓉。
——《公馆》姜特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小重山》岳飞
蟋蟀和蝉可谓是秋天虫鸣声的代表了,其声音似乎就是专门为秋天演奏的,要在秋天留下自己的色彩。
砧声就是捣衣声,大多发生在秋日晚上,诗词中长象征着对远人的思念。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子夜吴歌·秋歌》李白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
长信宫中秋月明,昭阳殿下捣衣声
——《长信秋词五首·其五》王昌龄
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
——《少年游·西楼别后》晏几道
现如今,我们可以说是听不到捣衣声了吧!不过好在,我们还可以借助诗词,来身临其境地体会到那种苍茫悠远的意境。
杂声不是说声音纷杂,而是一些听到的比较少的声音。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刘禹锡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听安万善吹觱篥歌》李颀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山居秋暝》王维
这些声音不似秋天那种凄凉悲伤的基调,在那种基调下,需要诗人运用独特匠心和宁静的生活感悟才能作出。